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日讯(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陈凯 秦璐)5岁男孩李远(化名),一个半月前骑自行车摔伤,左手撑地导致肘关节骨折。在当地医院石膏固定4周拆除后,家长发现孩子左肘僵硬,伸直、抓握、吃饭都困难,于是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(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)康复医学科就诊,被诊断为“创伤后肘关节僵硬”。该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王井泉今日提醒,骨折创伤后要谨防此类问题的发生,尽早接受康复治疗是关键。
在康复医学科诊室,接诊的副主任医师陈琛检查发现,患儿的左肘关节弯曲只能到95°(正常150°),伸直卡在50°(正常0°),活动范围不足正常三分之一,如同生锈的门轴被死死卡住。结合X光片检查结果,诊断其为“创伤后肘关节僵硬”。
肘关节受伤后极易僵硬
陈琛解释,肘关节受伤后极易僵硬,风险远超其他大关节,源于其“先天设计”的矛盾性。肘关节空间狭小,仅约一个火柴盒大小,却密集排列着骨骼韧带,且包裹关节的“关节囊”异常脆弱。骨头韧带受伤需打石膏“静养”愈合,但狭小空间和娇嫩关节囊经不起久不动弹,固定超过3至4周,关节囊及周围组织就会粘连、挛缩,活动范围急剧缩小,时间越久粘连越顽固,关节最终僵硬,这便是“愈合需静养”与“防僵要活动”的矛盾。
“‘养伤’需固定,‘防僵’要活动,这对矛盾要靠康复医学调和,且是与时间的较量。”康复医学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王井泉介绍,介入时机至关重要,既要保障损伤结构安全愈合,又要尽早恢复关节活动功能。
基于此,康复医学科骨关节小组为5岁患儿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。先专业评估,确保骨折部位稳定,避免二次伤害;评估达标后,运用关节松动术等手法松解粘连组织,同步开展科学、安全的功能锻炼,指导患儿及家属执行;必要时采用“石膏开窗”策略,在确保骨折固定的前提下,阶段性开窗训练,打破制动枷锁,恢复活动能力。经过科学干预,患儿肘关节功能奇迹般地恢复了,将重返校园。
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≠全程静卧
王井泉提醒市民,肘关节损伤后要警惕认识上的误区。传统观念认为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就全程静养不动,这极易酿成严重后果。专业数据显示,超过6周没有进行专业康复干预的肘关节损伤,患者终生关节活动受限或致残风险将显著增高。
受伤后,若发现肘部皮肤皱纹消失(肿胀或粘连)、活动时关节内有“咯噔”弹响感、主动或被动活动范围明显减小,这是关节开始“冻结”的红色警报,过度静养是常见原因。
早期、科学、专业的康复介入,是避免肘关节永久冻结、最大限度恢复功能、重归正常生活的根本保障。王井泉表示,任何肘关节损伤如骨折、韧带问题等,从治疗开始就应融入康复理念,患者需要尽早前往正规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。康复评估应从打上石膏第一天起开始介入并贯穿全程,专业康复医师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安全“解冻”方案,精准把握结构愈合与功能恢复的平衡点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