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老问题一直是民生关注热点。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,据全国老龄委发布的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》预测,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3.32亿,占总人口比例21.81%,我国即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。
当前,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是机构养老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,机构养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,成为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养老的方式之一。但是,调研发现各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护理员大多年龄偏大,文化程度较低,影响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程度和服务质量。而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,护理员都有严格的入职标准和完善的人才队伍,因此我国的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提升完善的地方。
“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,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、夯实兜底性养老、扩大普惠性养老、优化生活性养老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,建议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,扎实开展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行动,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。”南安政协常委黄华雄说。
黄华雄建议,应统筹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功能,鼓励“一站多点”运营管理模式。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者规模较大的日间照料中心为中心站,协同联动管理周边较小日间照料中心。鼓励镇(街道)统一招投标,遴选专业化、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,开展养老服务片区的社会化运营,完善日托、助餐、养老顾问、辅具推广、生活照料、医养康养结合等服务内容,提升社会化运营比例和服务质量。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。组织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,通过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,评选示范社区养老设施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效。支持县级制定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或星级评定办法,建立县级运营补贴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星级相挂钩机制,有效发挥运营补贴资金撬动作用。进一步推动物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,持续推进“社区+物业+养老”服务发展的举措,鼓励和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提供居家便民服务,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及文娱活动,努力构建起社区、物业服务企业与老年人之间双向互促、三方互动的良性关系,实现养老服务供给增加、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增能、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。
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,落实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,对非政府财政建的养老机构依申请给予相应建设补贴,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。推动各地加快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。加快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,推动各地完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任务,通过镇(街道)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,建设成为既能集中供养城乡特困老年人,又能为低收入老年人、高龄、独居和失能、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、康复保健、生活照料、精神慰藉等全托、日托和临托服务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。引导养老机构扩展服务内容。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合作协议,建立全科医生工作室入驻日间照料中心机制,完善资源互用、优势互补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。完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运营政策文件,支持引导养老机构设置家庭养老床位,为老年群体送上身边、家边、周边的医养结合服务。
此外,应持续加大对学校在专业建设、课程开发、教师聘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,鼓励更多学校参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。同时,支持行业领军型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,产教深度融合,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。加强人才培训。聚焦养老服务技能和综合能力知识,持续全面抓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免费养老服务培训,举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,通过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、以赛促评”选拔优秀的养老护理员。要从福利待遇、社会地位、工作环境、职业教育等全方位提升高素质人才进入养老行业的意愿。加强激励奖励。持续落实各项人才补贴政策,打通养老护理队伍职称评定晋升通道,激发养老从业人员的成就感、价值感和荣誉感,吸引更多优秀劳动力进入养老护理行业,助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提质增效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