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
编者按: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,发起 “照亮我的那本书”主题征集活动,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,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,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 郑亚男
过去我总把洛克当作研究 “德育” 的专家,直到读到他将 “数概念” 定义为 “心智对量的秩序与关系的把握”,才猛然醒悟:他所探讨的其实是 “完整儿童” 的培养,而数学正是儿童认识世界秩序最自然的入口。低年级的孩子并非 “还没学算术的人”,而是 “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明算术的人”。洛克在书中分享的三个 “数学时刻”,给了我不小的冲击与启发。
错误是草稿,不是废纸
洛克提醒:“儿童每一次看似荒唐的演算,都是他在为概念奠基。” 那天数学课上,班上的小杰把6+7算成了12,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打上×,而是请他 “用积木给大家讲讲故事”。他先把 6 块红积木排成了 “楼梯” 的形状,又拿 7 块蓝积木一块一块叠上去,叠到最后发现 “楼梯” 缺了一级——原来他把 “6+6+1” 误看成了 “6+6”。这1的缺口,恰恰成了他理解 “进位” 概念的开始。
感官是数学的母语
洛克说:“任何抽象观念,都要先经过感官的翻译。” 以往我教 “10 的分解” 时,总是直接在黑板上写下 10=1+9=2+8=… 这样的算式,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,课后提问时也多是一知半解。后来我把教室变成了 “数字菜园”:准备10棵小白菜模型,让孩子们两两一组轮流 “拔菜”,并用相机记录每次拔菜后 “剩余的白菜 + 拔走的白菜” 的画面,再把这些照片投影到屏幕上。孩子们惊喜地发现:照片的排列顺序竟然就是算式的顺序,他们的眼睛先 “看见” 了交换律的存在。
纪律的内核是自我度量
洛克反对用 “恐惧” 维持课堂秩序,主张 “让儿童成为自己行为的算术家”。我在教室后墙贴了一条标有0到5的数轴,每个数字旁都画了对应的示意图:0是安静的睡觉符号,1是窃窃私语,2是正常讨论,3是小组发言,4是大声喧哗,5是吵闹不止。让孩子们自己根据当前的课堂音量,在数轴上贴磁钉 “打分”。当磁钉跑到 4 以上时,不用我喊 “安静”,总有孩子会提醒:“我们超过 3了,要回到2!” 他们第一次体会到:数字不仅是题目里的符号,还是管理环境的工具。
课堂微改造:让洛克的理念落地
把洛克的 “慢” 翻译成 7 岁孩子听得懂的语言:以往背诵 “凑十歌” 时,孩子们总觉得太抽象,记不住也用不上。于是我编了《数字王国搬家记》:数字王国要盖新楼房,规定10个人才能住一套房。9和1是邻居,两家加起来正好10个人,就合并成了一套房;8和2是表兄妹,加起来也是10个人,也住在一起…… 故事讲完后,学生们自发地把10 的组合排成了 “小区平面图”,对 “凑十” 的理解深刻了许多。
在教室后面辟出一面 “草稿墙”,每周挑选3道 “最美错题”,用彩色箭头清晰地标出从错误思路到修正思路的过程。洛克说:“尊重错误,就是尊重思维本身。” 这面墙不仅让孩子们不再害怕犯错,还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。
设立每月一次的数学 “零钱日”,让孩子们带10枚1元硬币,在教室里开设 “跳蚤市场”。从给自己的小玩具、小文具定价,到和同学交易时计算找零,再到用小本子记账,全由他们自己完成。洛克强调 “经验先于符号”,而这些零钱正是最生动的 “十以内加减” 现场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字的意义。
洛克在书中写道:“教育者的艺术,是把抽象观念翻译成儿童感官能够拥抱的具体。” 如今,当我再看到孩子把 7 写得像 “躺平的 L” 时,不会急着纠正,而会先问:“这个 7 是不是刚滑完滑梯,还在喘气?” 因为在那一刻,那些曾经冰冷的数字,不再只是题目里的符号,而是变成了孩子世界里有温度、会喘气的生命。这或许就是数学教育最美的样子 —— 不是灌输符号,而是唤醒孩子对秩序与关系的天然感知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